六月十八日,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语文教研员张东岭来到育才学校会议室做讲座:题目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基于教材指向的课内外联结阅读》。张东岭老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全体语文老师参加听会。育才学校通州分校张鹏主任主持。

一、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始终处于成长的美好姿态。读书是为了不断提高自己,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读书比的是岁月漫长,而不是考试的剑戟刀枪。读书不是为了考试,但是读书一定不害怕考试。

二、读怎样的书:一年级读儿歌、童谣。二年级读童话,儿童故事。三年级读童话、寓言。四年级读神话、科普读物。五年级读民间故事、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六年级读成长故事、民间故事。各个年级读不同的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三、整本书阅读存在问题:1.教师目标定位不清晰——要教吗?教什么? 到什么程度?怎么教?张老师做了整体回答。2.学生的阅读状态不积极——不是“我要读”,是“你要我读”,不得不读。3.教师追求的是阅读的结果,淡化的是过程。4.“快乐读书吧”:师生都不快乐。张老师对于这些问题。具体讲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在座的老师受益匪浅,获得满满。

四、教材的意图:张老师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虑的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我看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张老师说:“有一点要注意: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有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兴趣就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的兴趣。社会上有些跟进新教材的名著导读一类读物,安排了很多阅读计划和规定动作,比如如何写笔记,如何写旁批,如何写读书心得之类,甚至时间都规定好了,那就会限制读书的自由,减少了读书的乐趣。

张老师指出在进行教材阅读的同时,学生仍然需要课外阅读。通过这种辐射型的阅读,实现对教材规定性的举一反三。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与教材相伴而行的阅读并非随心所欲。这是因为阅读内容和方向都受到了教材规定性的影响。类似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忽视健康的追求美味,要实现美味与营养的合理搭配。基于教材理解形成对课外阅读材料的联想并不困难,通常情况下是自然产生的,唯一的挑战是教学者要读过那些东西,这是对教学者阅读视野的考验。理解性阅读是小学阶段阅读的主要方式,对眼前的阅读内容形成比较丰富而深刻的领悟,就需要突破阅读的局限,在有目的的拓展阅读中形成理解的迂回前行。阅读者经由语言转述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掌握,再经由阅读转移(联结)实现对文本语言特点的触摸,最后经由语言转化实现对这种语言方式的掌握。

新教材注重了课外阅读内容的融入,这是统编教材现在特别主张的。在提倡对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强调与学生学习内容和要求的一致性,对教材进行比较深入和充分的理解,可以避免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割裂甚至对立状态,解决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不和谐。
(李恒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