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上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研员闫勇老师走进北京市育才学校通州分校,为全体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统编教材的文体和教学》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学校教学主任张鹏主持,旨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统编教材中文体意识的重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什么是文体?从《文心雕龙》谈起
讲座伊始,闫勇老师以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的名句“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开篇,深刻阐释了“文体”的本质——文体是因情感自然而生的表达形式。他指出,文体并非僵化的分类,而是作者情感与思想外化的自然结果。

闫老师将文本大致分为两大类:虚构类与事实类。前者如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性文本,重在激发读者的感觉与想象;后者如通知、报告、说明文等应用性文本,则侧重用事实让读者“知道”。他以武则天的《如意娘》为例,解析这首诗如何通过虚幻的意象与浓烈的情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一位女性深沉的思念与孤独,生动诠释了文学文本“以情动人”的独特魅力。

辨识文体特征:从诗歌到小说的多元表达
针对不同文体的特征,闫勇老师进行了系统梳理。他指出,诗与词讲究韵律与意境,常通过凝练的语言直抒胸臆;小说注重情节与人物塑造,擅长在叙事中展现社会百态;散文则自由灵活,或抒情、或议论、或记叙,强调真情实感的流露。
他特别强调,诗歌教学的关键在于理解其“想象的意境”。要读好一首诗,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诗人营造的画面与情感世界。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绘画再现诗中景象,通过表演体验人物情感,通过讲故事还原创作背景。闫老师提醒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不同情境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切忌千篇一律。

聚焦语文要素:如何读好长句子
围绕“读好长句子”这一基础语文要素,闫勇老师从诗歌与散文两个维度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低阶的“事件行为”理解,逐步上升到“画面取景”,最终深入到“人物内心”的情感体验,层层递进地运用想象力。
在散文教学中,长句子往往包含复杂的逻辑关系与丰富的情感层次。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方式,理清句子结构,把握作者意图。闫老师特别强调:“各个学段的教学要根据身边的资源和学生实际灵活调整,不能一味模仿名师课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单元教学的文体意识:尊重差异,整体把握

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一个单元往往融合了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闫勇老师指出,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文体意识和素养,在教学中从不同体裁的特点出发,准确把握单元的核心内容。例如,同是写人,小说重在情节推动下的性格刻画,散文则可能更侧重细节描写中的情感渗透。他强调:“教学不能偏离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有尊重每一种文体的独特表达方式,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深层思想与审美价值,避免“千课一面”的教学误区。

总结提升:回归本源,守正创新
活动最后,教学主任张鹏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闫勇老师的分享“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认为讲座紧扣统编教材核心理念,为教师破解教学困惑提供了清晰路径。张主任鼓励全体语文教师以此次学习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体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做到“因文施教”,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粟林 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