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风采
穿越想象之门,探索未来世界——著名作家星河讲座《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科幻文学与影视》


2025年9月26日,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小学永乐店校区迎来了一场充满未来感与想象力的思想盛宴。著名科幻作家星河走进校园,为五年级全体同学带来了一场题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科幻文学与影视》的专题讲座,带领孩子们穿越时空,遨游在科学与幻想交织的奇妙世界。


image001.png


什么是科幻?从神话到现实的思辨

讲座伊始,星河老师以轻松幽默的自我介绍开场,迅速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他随即抛出一系列问题:“神话故事是科幻吗?童话是科幻吗?武侠剧、奇幻电影算不算科幻?”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在热烈的讨论后,星河老师揭晓答案:这些作品虽然充满想象,但大多基于超自然或魔法元素,而科幻(Science Fiction)是以科学为基础,对未来世界、科技发展、宇宙探索等主题进行合理想象与推演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


image003.png


他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科幻作品?”有同学自信地回答:“《三体》!”“还有《流浪地球》!”星河老师频频点头,称赞道:“没错,这些都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代表作。”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又译《科学怪人》),并简要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用尸体拼凑并赋予生命的故事,揭示了科技与伦理的永恒命题。


image005.png


巨匠之光:凡尔纳、威尔斯与克拉克的科学预言

星河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三位科幻文学史上的巨匠。他称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为“书房里的旅行者”,其作品如《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中描绘的潜艇、登月等场景,如今大多已成为现实。而英国作家H.G.威尔斯则被誉为“科幻题材的开拓者”,其《时间机器》《世界大战》《隐身人》等作品中的许多设想,如时间旅行、外星入侵、隐形技术,至今仍未完全实现,仍激励着科学家不断探索。

星河老师特别提到被誉为“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的阿瑟·C·克拉克(A.C. Clarke),并推荐同学们阅读其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系列。“克拉克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预言家。”他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未来你们或许就能实现今天科幻作品中的梦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image007.png


AI与机器人:从古籍到银幕的智慧之光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主题环节,星河老师从中国古代文献讲起。他提到《列子·汤问》中记载的“偃师造人”故事——工匠偃师制造出会唱歌跳舞的机械人,堪称人类对人工智能最早的想象。随后,他对比了国外经典作品,如1886年法国小说《L’Eve Future》(《未来夏娃》)中的人造人形象,以及皮克斯动画《机器人瓦力》中温暖人心的机器人主角。


image009.png


他还列举了从国外ChatGPT到国内DeepSeek等当前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指出这些现实中的AI正是科幻作品长期探索的主题。当有同学主动分享科幻电影《两百岁人》(又译《机器管家》)时,星河老师大加赞赏,并顺势介绍了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第一或第二定律冲突。


image011.png


元宇宙:虚拟世界的现实入口

“你们听说过‘元宇宙’吗?”星河老师问道。他解释,“元宇宙”(Metaverse)一词最早出自1992年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指的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数字空间。如今,这一概念已在游戏、社交、教育等领域逐步实现,成为科技发展的新前沿。


image013.png


科幻的终极归宿:价值观的引领

讲座最后,星河老师强调:“所有的科幻作品,无论想象多么天马行空,科技多么先进,最终都要回到正确的价值观。”科幻不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对人性、伦理、社会发展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福祉,必须坚守善良、正义与责任。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星河老师的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更点燃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热情。学校将持续开展此类科普与人文融合的活动,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少年。(粟林 撰)